这些年看了太多了简历,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求职者按照规定投递,千万不要再发“我的简历”之类的给到hr了。 而且90%的简历仅仅只是记录个人信息、陈述经历、罗列证书奖状的表格。我又不是调查户口的~~~~~~~~~
打个比方:兴趣爱好,everyone热爱阅读、喜欢运动,大家怎么才能让别人感觉到特殊性,有特点呢,例如:爱好骑行,独自骑行15个城市;不断自主学习,每月阅读4本经管类图书。 请你用数字、内容细节量化,才更有效更具象的体现你所描述的事务,从而hr会在脑海中留下对你的特征印象,了解你的性格。
这么说吧,简历中的断舍离很重要。
首先是个人信息:
除去联系方式以外需添加
1、优势(包括政治面貌、工作经验、学历等)
2、户口、国籍
3、出生日期
4、照片(很重要,以商务类型为主)
其次是经历(包括实习、工作、实践):重点突出量化的业绩,比如数字、专业词汇、比率等直观内容
注意
1、以最精炼的语言告诉hr你之前的工作内容
2、针对求职方向,重点突出相关经历
3、采用倒叙方式,层次递进的阐述晋升情况
接下来学术经历: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专业项目
大范围分3点:项目性质-项目中你的工作内容-项目结果
注重语言的逻辑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个人总结:让hr最快了解全面的你
硬实力:几年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经验,熟知六大人力资源模块,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擅长领域:擅长KPI绩效考试、员工智能培训、招聘及合理配置。
软实力:执行力、团队建设、沟通协调等
每个关键点都不要重复描述,精炼有条理最重要
ps:加我关注,给你分享有用材料
今天来说职业规划吧
在经历了不间断的招聘面试中,无论是有有工作经验的跳槽人员还是应届生中的留学生、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大家在面试中基本上都会问到了这些问题,”你的未来职业规划是什么?你3-5年的未来规划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在这个岗位上更好的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大家真的都遇到过吧,那究竟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才能让面试官觉得你不浮躁、不浮夸、有才学,适合这个岗位呢?
我们先看看大家是怎么回答的。
小A是一名211的应届本科生,人力资源专业,成绩良好,多次获得奖学金并担任学生会要职,又是男生,所以每次投递简历后,均能得到面试机会,这次他面试的是一家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前面的面试过程均良好,复试中见到了人力资源经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一向很自信也很自负的小A,胸有成竹并面带微笑的说,我打算三年成为主管,5年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部门经理。经理听了以后继续又追问,如果5年当不了经理怎么办呢?小A比较诧异,随口说出,如果当不了经理我想换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也许大家认为这个事情是我杜撰的,听起来很可笑,一个211的高才生怎么会做如此可笑的事情,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就是事实,而且在我近10年的招聘经历里面,每当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竟如此雷同的相似,80%的应届生的回答和小A如出一辙。
我们先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下,小A的答案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是“成功教育”,也就是说老师们鼓励学生只要你努力就会有回报,当然我绝不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而且事实也总能证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真理。而离开了校园,除了在”销售界”,很难再出现以成绩作为排名的工作了,我们的工作很难用”数值“来量化,也不可能像考大学那样用分数来进行人员划分,所以努力工作,业绩优秀不再是你能升职的唯一依据,工作中领导更注重员工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及各类工作关系的调解,所以并不是校园内的高才生都变成了公司内的高级管理者,我们在招聘中经常说一句话,毕业前无论你是清华北大的高才生,还是三本二本的普通学生,只要进了公司门,我们将一视同仁。拼能力的年代到来了,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各种植入,给更多有思想、有创意并有毅力的人们更多更大的机会。
回到面试中来,小A被追问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诧异的表情,这个行为动作在面试中也经常出现,体现出面试者对面试官问题的质疑,行为语言就是“你逗我呢吧”,5年的时间怎么可能不能成为部门经理呢?殊不知你面对的就是部门经理,你当了部门经理,难道他不成去当总经理?而且国有企业本来人员流动相对较低,管理职位缺少,工作十年还是员工的情况比比皆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再说“职业规划”一词,现在的应届生们90%以上在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才给自己想一下,未来要找什么工作,而也只是想一想,随着用人单位不断的来学校招聘,不断海投,不断没有结果的情况下,那我们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先不管这个了,只要是公司能要我,我就试试干这个工作吧,没办法在求职的路上,应届生永远处于不平等地位。大家看完了这一段是不是能找到自己身上的影子,学了4年的专业以后发现好像什么都没学到,面试的时候竟然说不出来几样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灰心丧气的情绪一直缠绕着应届生们,所以学生们认为面试就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同意用人单位的任何一个决定。
对于应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学生,你在大一的时候有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呢,不用说应届生,现在工作了3年的人员居然还在问我从什么地方才能着手深入人力资源工作呢?学校里面流行考证,在校学生只能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那大家就都知道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这里面最为基础的是招聘和培训,而高端一些的是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协调起来最终整体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经理要了解六大模块的管理和现今最流行的企业管理模式。
小A如果这样回答,得到Offer的机会就会大一些:大一的时候我开始接触人力资源专业,了解未来的就业趋势是怎样的,所以整个大学生活,我一直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招聘和培训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招聘后期的劳动关系维护是HR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国家在2008年颁布《劳动合同法》以后,劳动仲裁全部免费开放,劳动者越来越有法律意识,所以我要先仔细研究《劳动合同法>的每一条。如果能有幸进入公司,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万小时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工作,从最基础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每天在人力资源方向学习工作10个小时,未来的3-5年,我要掌握六大模块的管理及最新企业管理模式,为公司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说了很长时间,还是希望应届学子们能给自己做一个求职的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危机和机会,真正的了解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我们再启动找工作模式,同时在回答以上问题的时候,不要让用人单位再觉得你是”空芯”的。
ps:加我微信关注,给你分享有用材料
今天来说职业规划吧,咱就不发资料了
在经历了不间断的招聘面试中,无论是有有工作经验的跳槽人员还是应届生中的留学生、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大家在面试中基本上都会问到了这些问题,”你的未来职业规划是什么?你3-5年的未来规划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在这个岗位上更好的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大家真的都遇到过吧,那究竟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才能让面试官觉得你不浮躁、不浮夸、有才学,适合这个岗位呢?
我们先看看大家是怎么回答的。
小A是一名211的应届本科生,人力资源专业,成绩良好,多次获得奖学金并担任学生会要职,又是男生,所以每次投递简历后,均能得到面试机会,这次他面试的是一家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前面的面试过程均良好,复试中见到了人力资源经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一向很自信也很自负的小A,胸有成竹并面带微笑的说,我打算三年成为主管,5年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部门经理。经理听了以后继续又追问,如果5年当不了经理怎么办呢?小A比较诧异,随口说出,如果当不了经理我想换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也许大家认为这个事情是我杜撰的,听起来很可笑,一个211的高才生怎么会做如此可笑的事情,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就是事实,而且在我近10年的招聘经历里面,每当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竟如此雷同的相似,80%的应届生的回答和小A如出一辙。
我们先从心理学上分析一下,小A的答案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的是什么教育,是“成功教育”,也就是说老师们鼓励学生只要你努力就会有回报,当然我绝不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而且事实也总能证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真理。而离开了校园,除了在”销售界”,很难再出现以成绩作为排名的工作了,我们的工作很难用”数值“来量化,也不可能像考大学那样用分数来进行人员划分,所以努力工作,业绩优秀不再是你能升职的唯一依据,工作中领导更注重员工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及各类工作关系的调解,所以并不是校园内的高才生都变成了公司内的高级管理者,我们在招聘中经常说一句话,毕业前无论你是清华北大的高才生,还是三本二本的普通学生,只要进了公司门,我们将一视同仁。拼能力的年代到来了,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各种植入,给更多有思想、有创意并有毅力的人们更多更大的机会。
回到面试中来,小A被追问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诧异的表情,这个行为动作在面试中也经常出现,体现出面试者对面试官问题的质疑,行为语言就是“你逗我呢吧”,5年的时间怎么可能不能成为部门经理呢?殊不知你面对的就是部门经理,你当了部门经理,难道他不成去当总经理?而且国有企业本来人员流动相对较低,管理职位缺少,工作十年还是员工的情况比比皆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再说“职业规划”一词,现在的应届生们90%以上在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才给自己想一下,未来要找什么工作,而也只是想一想,随着用人单位不断的来学校招聘,不断海投,不断没有结果的情况下,那我们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呢?先不管这个了,只要是公司能要我,我就试试干这个工作吧,没办法在求职的路上,应届生永远处于不平等地位。大家看完了这一段是不是能找到自己身上的影子,学了4年的专业以后发现好像什么都没学到,面试的时候竟然说不出来几样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灰心丧气的情绪一直缠绕着应届生们,所以学生们认为面试就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同意用人单位的任何一个决定。
对于应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学生,你在大一的时候有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呢,不用说应届生,现在工作了3年的人员居然还在问我从什么地方才能着手深入人力资源工作呢?学校里面流行考证,在校学生只能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那大家就都知道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这里面最为基础的是招聘和培训,而高端一些的是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协调起来最终整体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经理要了解六大模块的管理和现今最流行的企业管理模式。
小A如果这样回答,得到Offer的机会就会大一些:大一的时候我开始接触人力资源专业,了解未来的就业趋势是怎样的,所以整个大学生活,我一直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招聘和培训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招聘后期的劳动关系维护是HR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国家在2008年颁布《劳动合同法》以后,劳动仲裁全部免费开放,劳动者越来越有法律意识,所以我要先仔细研究《劳动合同法>的每一条。如果能有幸进入公司,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万小时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工作,从最基础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每天在人力资源方向学习工作10个小时,未来的3-5年,我要掌握六大模块的管理及最新企业管理模式,为公司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说了很长时间,还是希望应届学子们能给自己做一个求职的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危机和机会,真正的了解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我们再启动找工作模式,同时在回答以上问题的时候,不要让用人单位再觉得你是”空芯”的。